民不聊生的意思、出處及故事:全面解讀這句成語的背景和含義

「民不聊生」這句成語意指百姓生活艱難,無法安居樂業。本文將探討這句成語的意思、出處、典故,並提供相關造句、近義詞、反義詞及成語接龍,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及啟示。

一、成語讀音

「民不聊生」注音符號

「民不聊生」漢語拼音

mín liáo shēng

「民不聊生」英文

英文翻譯 中文解釋
The people cannot sustain their livelihood 人民無法維持生活
The people live in misery 人民生活在痛苦中
The people have no means of living 人民無法謀生

二、「民不聊生」出處

「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劉巴傳》,描述當時的社會動亂與百姓困苦生活。此成語揭示了歷史上動盪時期,人民無法安居樂業的慘況。

三、「民不聊生」意思

「民不聊生」意指百姓生活困苦,無法正常生活。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社會動亂、經濟崩潰或戰爭時期,百姓因為失去安穩的生活來源而陷入困境。

四、「民不聊生」典故或故事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火連綿不斷。劉備入蜀後,依靠諸葛亮的智慧與劉巴的謀略,逐漸穩定了蜀地。然而,這個過程中百姓的生活極其艱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表達了當時人民的苦難。劉備與諸葛亮合力改善社會狀況,最終使蜀地恢復了安定。

五、「民不聊生」的下一句或上一句

下一句:民不聊生的下一句是「社稷將亡」。這句話意指國家面臨滅亡的危機,百姓生活更加困難。

六、「民不聊生」啟示或寓意

「民不聊生」的成語啟示我們,穩定的社會環境與良好的經濟狀況對於百姓的生活至關重要。當國家動亂,百姓首當其衝,苦不堪言。這句成語提醒我們珍惜和平時期的安定生活,同時也警惕動亂對社會的破壞性影響。

七、成語辨識

「民不聊生」近義詞

成語 意思
民窮財盡 人民極度貧困,財物耗盡
生靈塗炭 形容人民陷入極度困苦之中
家破人亡 家庭破碎,人口死亡,形容極大的災難

「民不聊生」反義詞

成語 意思
安居樂業 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國泰民安 國家安定,人民平安
豐衣足食 衣食豐足,生活富足

「民不聊生」同義詞

成語 意思
窮困潦倒 生活極度貧困,無法維持生計
民生凋敝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會蕭條
百姓疾苦 百姓生活在困難與苦難之中

八、「民不聊生」造句

  1. 戰爭導致國內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2. 洪災過後,村莊民不聊生,亟待援助。
  3. 政府應該關注那些在偏遠地區民不聊生的農民。
  4. 經濟崩潰使得城市居民民不聊生,街頭乞討者激增。
  5. 內戰使得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民不聊生。
  6. 災難頻發,使得當地居民民不聊生,生活困苦。
  7.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民不聊生的景象比比皆是。
  8. 偏遠山區的教育落後,經濟困窘,民不聊生。
  9. 戰後重建工作緩慢,百姓仍然民不聊生。
  10. 乾旱肆虐,農作物欠收,村民民不聊生。

九、「民不聊生」設計成語練習題

填空題

填空題
內戰使得國家分崩離析,人民______。
災難頻發,使得當地居民______,生活困苦。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______的景象比比皆是。
偏遠山區的教育落後,經濟困窘,______。
戰後重建工作緩慢,百姓仍然______。

選擇題

問題 選項A 選項B 選項C 選項D
「民不聊生」這句成語最早出現在什麼書籍中? 三國志 水滸傳 西遊記 紅樓夢
「民不聊生」的近義詞是以下哪一個? 安居樂業 豐衣足食 生靈塗炭 國泰民安
「民不聊生」的反義詞是以下哪一個? 生靈塗炭 家破人亡 民窮財盡 國泰民安
「民不聊生」的下一句是什麼? 民生凋敝 民窮財盡 家破人亡 社稷將亡
「民不聊生」描述的是什麼樣的情況? 百姓生活安定 百姓無法維持生活 國家繁榮昌盛 經濟快速增長

十、「民不聊生」成語接龍

  1. 民不聊生:形容百姓生活艱難,無法安居樂業。
  2. 生靈塗炭:形容人民陷入極度困苦之中。
  3. 炭盡火滅:形容情況嚴重到無法再維持。
  4. 滅頂之災:形容遭遇非常嚴重的災難。
  5. 災禍連連:災難接二連三地發生。
  6. 連綿不斷:形容接續不斷的情況。
  7. 斷壁殘垣:形容破敗的建築和環境。
  8. 垣牆周壘:形容四周有圍牆的建築。
  9. 壘壘不絕:形容接連不斷,數量眾多。
  10. 絕處逢生:在極度危險或困難的情況下獲得生機。

結語

總結來說,「民不聊生」這句成語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的安定生活。從歷史上看,當社會動亂、經濟困難時,百姓是最受苦的一方。因此,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是政府和每個人的共同責任。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 民不聊生
  2. 百度知道 – 民不聊生
  3. 搜狐 – 民不聊生的解釋與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