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意思和故事|經典諺語解釋、出處與現代啟示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句成語來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描繪了呂蒙在孫權的勸學下,由一位武將逐漸成為文武雙全的名將的故事。當魯肅與呂蒙再度相見時,呂蒙的學識和才智令他驚訝不已,這促使魯肅感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句話反映了人的潛在能力和學習能力,無論一個人的過去如何,只要經過努力和進步,就應該被重新看待。

一、諺語讀音

1、注音符號

注音
ㄕˋ
ㄅㄧㄝˊ
ㄙㄢ
ㄖˋ
ㄉㄤ
ㄍㄨㄚ
ㄇㄨˋ
ㄒㄧㄤ
ㄉㄞˋ

2、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
shì
bié
sān
dāng
guā
xiāng
dài

二、出處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出自東漢末年的《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描述的是三國時期孫權勸學呂蒙的故事。呂蒙原本只是吳國的一名武將,以武勇著稱,但在孫權的勸導下,他開始研讀兵法與經典,從而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學識與智慧。當魯肅再與呂蒙見面時,發現他已不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便感嘆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這句成語出自《三國志》,但後來經由裴松之在《江表傳》的補注中詳細解釋,這讓故事中的情節變得更為生動。同時,這句話在《資治通鑒》中也有出現,進一步強調了時間與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

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意思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意思是指當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與學習,往往會取得顯著進步,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和評價他,不能以舊有的印象來看待他。「士」指的是有學問或地位的人,而「別三日」則象徵著經過一段時間,「刮目相待」中的「刮目」意為擦亮眼睛,表示要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對方

這句成語強調了人的潛能與成長,無論是學習、工作或生活,經過努力和時間的淬煉,都可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它告誡人們不要固守舊觀念,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隨時準備重新評價他人的進步與成就。

四、典故或故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句成語的典故來自三國時期的名將呂蒙。呂蒙年輕時,依仗自己的武勇,並未重視學問。然而,孫權認為身居高位的呂蒙需要提升學識,於是多次勸導他讀書。呂蒙最初推託軍務繁忙無暇讀書,但孫權以自己為例,告訴呂蒙即使政務繁重,學習依然能夠進行。

呂蒙受到啟發,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與兵法,不久後便大有進步。當魯肅再次與他見面時,發現呂蒙的學識已遠超從前,完全改變了他對呂蒙的印象。魯肅感嘆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回應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段對話正是成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由來

故事的精髓在於呂蒙的自我提升以及魯肅對此的認知轉變。呂蒙不僅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他人對他的看法,成為了智慧與武勇兼備的名將。

五、諺語的下一句或上一句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下一句並沒有明確的固定句子,但根據成語的語境,它經常與「非復吳下阿蒙」一起出現。這句話的意思是「已不再是原來那個無知的吳下阿蒙」,表達了呂蒙通過學習和努力,徹底改變了自己,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也凸顯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核心思想,即一個人經過時間和努力的變化後,應當用全新的眼光來重新評價他。這句話特別適合用來鼓勵那些不斷努力進步的人,讓他們在社會中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認同

六、啟示或寓意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蘊含著深刻的啟示。首先,它強調了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無論一個人的起點如何,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都有機會通過時間的積累,實現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呂蒙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過去只是以武勇著稱,只要有心學習和提高學識,就可以脫胎換骨,成為更加卓越的個體。

其次,這句成語也提醒我們在評價他人時,應該避免固守成見。時間和努力能改變一個人,過去的印象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就。因此,當我們再次見到一個人時,應該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他,這不僅是一種尊重,也是對他人進步的認可。

最後,這句話也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潛力,只要給予時間與機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眼中煥然一新的人

七、諺語辨識

1、近義詞

近義詞 意思
日新月異 意指事物或現象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進步神速。這個詞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內涵相近,皆強調進步和變化的不可忽視。用於形容個人、技術或事物迅速更新,尤其適合應用在科技、學術領域中。
焕然一新 形容事物或人經過改變後,展現出全新的面貌。這個詞的內涵也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相似,強調經過一段時間後的徹底改變,往往用於描述經過整修或升級後的事物或人的新氣象。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在取得成就之後,仍然繼續努力,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相同,兩者都強調了進步與提升的可能性,且都鼓勵人們不斷挑戰自我,追求進步。

2、反義詞

反義詞 意思
固步自封 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安於現狀,不願接受新事物或追求進步,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成長和進步精神形成鮮明對比。固步自封的人不會發展新技能,也不會有讓人刮目相看的機會,因而常常被社會淘汰。這種心態與成語強調的進步與變化背道而馳。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比喻墨守成規,不懂隨機應變。它強調的是固守舊觀念,不理解事物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這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中必須改變看法、接受進步的理念完全相反。刻舟求劍代表僵化思維,無法靈活應對變化,結果自然導致失敗。
墨守成規 這個成語表示固守舊有的規章制度,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中鼓勵打破過去觀念,尊重他人進步的思想相背。墨守成規往往會使人失去創新能力和發展機會,最終導致無法適應新環境的挑戰。

 

這句成語告訴我們,無論過去如何,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變化也常常是迅速而深刻的。人的進步不僅取決於時間的長短,更在於那段時間內的積極努力和自我提升。三天可能看似短暫,卻也足夠讓人煥然一新,這種潛在的成長機會無法忽視。

成語中,呂蒙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打破了「吳下阿蒙」的舊稱號,並且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成長。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無論過去的評價如何,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提升自己,未來總會有被重新認識的機會。